Wednesday, April 21, 2010

迎龙楼

迎龙楼是我们的最后一站。从立园和自力村方向过来,因为没有很直接方便的公共交通,我们只能叫了摩的,而且要找到个知道迎龙楼的司机很难,结果我们找了个知道三门里村大致位置的司机,才摸到了村口。幸好村子不大,村中也只有这一座碉楼,在村民的指引下,很快就找到了位于村中的迎龙楼。


迎龙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,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,为关氏家族所建。三门里村建于明朝正统年间(1436年--1449年),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。关氏家族立村之初,这里是一片芦苇丛生、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,洪涝不时地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(1510年--1586年)夫妇献出家庭积蓄,于明代嘉靖年(1522年--1566年)建起了迎龙楼,距今已有400多年

迎龙楼,拙朴、简洁,外墙班驳,因年代久远则更显厚重。它坐西北朝东南,占地面积152平方米,建筑面积456平方米,砖木结构,楼高3层11.4米,为全村制高点。第1、2层为明代大型红泥砖砌筑,为明代原构;第3层为民国九年(1920年)用青砖加建,开窗比第2层大;楼面为木梁板结构。迎龙楼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,塔楼的第2、3层开设了射击孔,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。

在中国,龙是吉祥的象征,楼名为“迎龙”是期望它给村民带来平安、好运、幸福。据史料记载,迎龙楼建成后确实多次成功地保护民众避免了洪涝和盗匪的侵袭。迎龙楼方形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,非常传统,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,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,保存完好。

后记

碉楼的保护,是为了进一步开展对碉楼建筑的研究,而对碉楼建筑的深入研究,是希望更好发挥碉楼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,也就是说古为今用,用才是我们保护、研究碉楼的根本目的。

如何才能使古碉楼为今所用呢?这就要看有关专家对碉楼研究的成果了。不过,我想起码在建筑装饰工艺方面,是极有继承和借鉴价值的,使我们现代建筑更加多姿多采;对开展旅游,供人游览也是有益的,上面介绍,已有不少方面的人对开平碉楼感兴趣,认为它是一个建筑艺术博物馆,海外朋友对开平碉楼同样感兴趣。

No comments: